第一篇文,我想說…
關於我
我是個對學習充滿熱情的人,熱愛閱讀,也對許多領域充滿好奇。
還記得學生時期,懵懂賣弄似的翻閱那些艱澀的哲學書,雖然大多看不懂,但卻讓我意外發現了心理學的世界,從此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。
於是,我選擇就讀心理學系,探索人類心智的奧秘,並接觸諮商輔導領域。
人生的軌跡總是充滿驚喜。後來,我來到舊金山攻讀室內設計研究所,並開始從事設計工作。
再之後,因為伴侶的關係,我接觸加密貨幣,從此踏入交易這條路,經歷市場的跌宕起伏,也發現這是一個相當帥氣的領域。
近年來,我不停思索生活、工作與個人特質之間的平衡點。雖然年紀不算大,但這些年的經歷,讓我比過去更了解自己,也更能接受自己的樣貌
於是開始調整步伐,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節奏。
心理學的影響
雖然在大學主修心理學,但老實說,那只是對心理學世界的入門探索。真正的專業,是在研究所甚至進入職場後才開始深入。
即便如今,我並未在心理專業領域工作,但心理學帶給我的影響無處不在——從心理測驗、實驗設計、統計概念,到諮商輔導技巧
這些知識不斷塑造我對世界的理解,也影響著我的自我認知、人與人的關係。
心理學是一個既有深度、又充滿力量的智慧工具,它幫助我解讀這個世界、深刻的認識覺察自我,若有機會,我仍然想回到校園持續學習。
設計.與我的轉型
我一直對藝術有深厚的熱忱。大學時期,我輔修平面設計,玩過樂團,發表錄音作品,甚至進行過短期巡演。
這些經歷讓我對創作與設計充滿探索的動力,最終選擇踏入室內設計的世界,並將其作為主要職業。
我熱愛設計居住空間,認為美學不只是視覺享受,更是生活品質的一部分。然而,當我真正進入這個行業,卻發現現實與理想的落差。
台灣市場對設計的專業性接受度不高,這份工作不僅需要面對繁瑣的案場管理與商業談判,更充滿無數與美學無關的問題。
我逐漸發現,這份職業與我的個性並不完全契合。
於是,我選擇轉型,從設計師的角色,轉為「設計顧問」。
這樣的改變,讓我能專注於真正熱愛的部分——
幫助業主釐清需求、提供美學建議、規劃預算與設計方向,而不需要再處理那些與設計無關的繁瑣事務與責任。
這不僅讓我能保持對設計的熱情,也能與真正重視美學的客戶合作,減少無謂的消耗。
順帶工商宣傳哈哈,如果你正在規劃居家空間,卻不確定該如何選擇設計師、控制預算,或只是想要專業的美學建議,我很樂意提供諮詢服務。
你不必支付高昂的設計費,就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空間建議,確保每一分投入都發揮最大價值。
歡迎來信洽詢了解 hehe ❤️
交易.藝術與修行
交易,是我近年來最投入的領域,也是一種最「純粹」的工作模式。
過去,我喜歡用心理學探索人性,也曾在設計領域試圖創造理想空間。但交易,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這裡不需要迎合市場、不需要與人周旋,唯一要面對的,只有自己。
這讓我想到藝術家。
藝術家作畫、音樂家譜曲,他們創作時不在意觀眾的評價,因為創作的本質是一場自我對話。
交易也是如此——市場沒有情緒,它不會在意你是誰、也不會照你的期待運行,它只會誠實地反映你的決策、執行力與心態。
這也是為什麼交易讓我著迷,它不只是金錢遊戲,而是一場極致的自我探索與成長。
要成為穩定獲利的交易者,就像成為成熟的藝術家一樣,需要不斷磨練技術、修正錯誤、建立規律。
技術和策略固然重要,但最終決定勝負的,往往是心態。市場沒有對錯,只有價格;但人的決策,卻往往受情緒驅動。
唯一需要戰勝的,始終是自己。
這就是為什麼交易被視為一種修行和藝術——
它不只是關於買賣,更是關於認識自我、掌控情緒,並在市場的無常之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秩序。
我希望能記錄這條路上的點滴,分享心得與反思,也希望這些經驗,能幫助那些同樣在這條路上探索的人。
市場總在運行,而我們,也在這條路上,不斷學習、不斷成長。
這個網站的誕生,源於我對學習與實踐的持續探索。
在這裡整理自己的所學、所思、所感,將經驗與知識內化,再透過個人化的方式分享。
不同領域的原則往往相通,心理的洞察影響決策,設計的敘事思維豐富生活,而任何深入的探索,最終都會回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。
它不只是個人的成長筆記,更是一個能夠啟發思考的空間。
期許自己持續記錄學習與成長,也期待這些內容能為經國的人帶來價值。
更重要的是,我希望能在這裡與你們交流,分享觀點讓這個空間成為彼此啟發的所在。